精彩肯尼亚+坦桑尼亚:动物世界游猎
English

热线电话: 0531-88556679/88558979

灵岩寺

基本信息

  • 景区等级AAAA
  • 门 票60元
  • 开放时间8:00-17:00
  • 地 址济南市长清县万德镇境内。

概述

灵岩寺,始建于东晋,坐落于泰山西北麓,北依济南,南靠泰安,104国道、京福高速公路(设灵岩寺出口)在其侧穿过。其历史悠久,佛教底蕴丰厚,是中国首例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,国家级风景名胜区,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全国首批4A级旅游区。

旅游景区


①辟支塔
灵岩寺的主要标志,始建于宋淳化五年(994年),竣工于嘉祐二年(1057年),元、明屡修之,历时63年完工。以辟支佛(全称“辟支迦佛陀”)命名“,位于千佛殿的西侧。辟支塔为一座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,塔高55.7米,塔基为石筑八角,上有浮雕,镌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等故事。塔身,每级四门六窗,一至三层双檐,其余单檐。塔檐与塔径自下而上逐层递减,收分得体。塔内一至四层设塔心柱,内辟券洞,砌有台阶,可拾级而上,自第五层以上砌为实体,登塔须沿塔壁外腰檐左转90度进入上层门洞。塔身上置铁质塔刹,塔刹由覆钵、相轮、圆光、仰月、宝珠、刹竿组成。最上一层,八角各置金刚一尊,拽拉铁链,使刹加固。塔内设中心柱,东、西、南三面辟龛,内置石刻辟支佛像。辟支塔气势雄伟、结构复杂、造型美观、比例适当,呈典型的宋代风格。该塔背依山峦,岿然耸立,和周围景色组成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。塔有砖砌台阶,盘旋登至塔顶,可观赏灵岩胜景全貌。此塔有三道门从东门进,始为生,从西门出,进入极乐世界。

②千佛殿
因殿内供置众多佛像得名。在摩顶松的北面,为寺内保存最完好、规模最宏大的建筑。唐贞观年间本寺住持慧崇创建,宋嘉祐六年(1061年)寺内住持琼环重修,明嘉靖年间重建。其后,历经多次修葺,其形制被保存下来,基本因袭了宋时的风貌。
大殿建在2米高的台基上,面阔七间,进深四间,单檐庑殿顶,丹柱碧瓦,斗拱错落,檐角翘起,跃跃欲飞,整个殿宇金碧辉煌,异常气派。殿周,围以矮墙,形成院落。院内院外,古木参天。近院有一翠柏,虬盘鳞结,苍劲挺拔,传为汉柏。旁有明万历三十六年(1608年)四月立的《汉柏记》石碑一通,碑文曰:“此柏方萌芽,汉文帝梦灵岩庙左右有千柏,命通往观之。至,惟见一萌芽,回以实报。文帝祭而祝之,曰:当与此山并传不朽。”殿内正中塑有通体贴金的“三身佛”。中为“法身”,指佛先天具有的佛法体现于自身,名为毗卢遮那佛,由藤胎髹漆塑造,宋治平二年(1065年)从钱塘运至灵岩。东侧为“报身”,名卢舍那佛,为明成化十三年(1477年)用2500公斤铜铸成。西为“应身”,名释迦牟尼佛,也为铜质,明嘉靖二十三年(1544年)铸造。佛像头顶有螺形肉髻,体态雍容,眉骨高凸,目光凝重。三尊佛像皆结跏跌坐,仪容端庄,衣纹流畅,服饰简洁,极具艺术感染力。
殿中周围墙壁前的台座上,排列着101~120厘米高的40尊泥塑罗汉,其中29尊为梵僧罗汉,11尊为中国高僧。这批罗汉像多数塑于北宋嘉六年(1061年),少数塑于元、明两代。塑造技艺精湛,写实性强,形体、比例与真人相像。其情态各异,无一雷同,生动传神;其衣饰彩绘也处理得干净利落,线条有曲有直,有深有浮,富于节奏。色彩丰富,点染涂描,技法纯熟,堪称我国古代泥塑遗存中的艺术瑰宝。一位医学界人士说,透过罗汉的袈裟,能看出古人对人体解剖学的准确把握。另外,1982年维修时还发现,这些彩塑罗汉还像人体一样有腹腔,腹腔内有用丝绸做的五脏六腑,此外还有五铢钱、开元通宝和宋代前三朝的铜币及宋代铜镜、墨书题记等文物。1922年7月,著名学者梁启超挥毫题字,誉之为“海内第一名塑”。1987年,贺敬之来灵岩参观千佛殿后写下了“传神何妨真画神,神来之笔为写人。

③墓塔林
灵岩寺历代高僧的墓地,墓塔林,位于寺西0.5公里处。坐北朝南,为历代高僧安息之地。塔林中现有北魏、唐、宋、金、元、明、清历代石质墓塔167座,墓志铭、石碑81通。以元、明时期的墓塔居多,最早的唐塔仅1座,即慧崇塔。墓塔一般由塔座、塔身、塔刹组成,塔座呈方形、圆形、八角形,雕成莲瓣,由金刚、力士顶托,有的则做成须弥座式。塔身有圆形、长方形、钟形、八角形等,上刻祖师僧名及年号。塔刹则有相轮、覆盆、仰月、宝珠、花卉、龙等图案造型。墓塔旁通常有墓碑,记载着高僧的经历,它见证了灵岩寺的历史沿革,是研究佛教发展史的珍贵史料。
墓塔林中部为一南北甬道,其北端建有砖石结构、单层重檐式北魏祖师塔(法定墓塔),甬道两侧列峙全石结构群塔,依塔身形制分为方碑形塔、钟形塔、鼓形塔、穿堵婆塔(喇嘛塔)、经幢式塔、亭阁式塔六种。
墓塔林,是一座积淀丰厚的古代石刻艺术博物馆。墓塔,造型各异,结构细腻,布局合理;雕刻,内容丰富,技法多样,精美绝伦。如塔座束腰,雕有各种艺术形象,有承重的力士,在重压下咀巴大张,面部扭曲,四肢与腰背曲弯,全身肌肉突起,给人以力的夸张和负重的艰辛;有的雕骑士身跨雄狮,手执曲棍击打马球的场景;有的雕嬉戏玩耍的幼狮,憨态可鞠;还有的雕衣带飘逸、长绸舞动的娱乐场景等,一幅幅浮雕,无一不显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雕刻技艺。

④白云洞
由寺东侧沿盘路向灵岩山攀登,处处有景。行约里许,为甘露泉,清乾隆皇帝曾在此建行宫。昔日,殿宇众多,现仅存遗址。甘露泉向上不远,右侧有一古柏,三杈,杈间有一大石被包在里面,人称“树抱石”,大约形成于四百年前,乾隆皇帝曾咏《登玉符最高峰得四百字》一诗描述道:“树抱石为胎,前飞峡成调。”此诗刻在不远的石广(yǎn眼)上。石广有两处,一曰“大石广”,一曰“小石广”。和石广相距不远,有一大石平卧。相传,明代灵岩寺住持真可常于此石上竖卧休息,故名“可公床”。
由小石广向上,便是白云洞。阴雨天,于山下依稀可见洞内溢出白色云气,故名。白云洞所在之山岩,平平展展,上有翠柏荆棵,山花芳草。洞穴岩壁之下,有一平坦隙地,人们立于此,可俯瞰灵岩胜景。
从白云洞向西,略走一段路程,可遥见陡壁之上有大字石刻“灵岩观音道场”,系北宋政和年间张劢题书。循径折东,便到“悬星岩”,俗谓“功德顶”,上镌明隆庆年间吏部尚书杨博题写的大字石刻“象岭”、“狮峰”。岩间有一巨大佛龛,名曰“积翠证明龛”,亦名“证明功德龛”、“方山证明殿”。其名来源于“幼童舍身成佛”的传说。龛内唐大中八年(854年)乡贡进士牟撰写的《修方山证明功德记》石刻载:“按寺记云:唐初有一童儿舍身,坠到半虚,五云封之,接往西天而去。证明佛法功德之真理。”龛为唐贞观年间开凿,内平面呈椭圆形,正中雕有释迦牟尼石像,高约5米,体态丰腴,身着袈裟,趺跏而坐。旁有菩萨、弟子、卫侍、神兽造像等。洞内题记甚丰,尤以唐宋两代最多。明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于龛外增建方形石室,坡顶,叠涩出檐,外壁涂朱色,俗称“红门”。门前为平台,台周设护栏,人们可凭栏观赏四周景色。龛上,巨岩削壁如屏,青葱翠绿,景色壮丽,称“方山积翠”,为灵岩十灵岩山晾经台(1997年5月)二景之一。

⑤灵岩三泉
位于千佛殿东侧崖壁下,三泉相临,俗称“五步三泉”。泉水从石涧中冒出,泉水甘冽,终年不竭,注入一石池中,宛如明镜,“镜池春晓”即出于此。卓锡泉,亦名锡杖泉,世传为法定禅师用锡枚敲击山石,水随锡杖飞涌而出得名。白鹤泉,亦名双鹤泉,旧传法定禅师寻水时,经山中樵夫指点,于双鹤呜处见泉,故名。卓锡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。

⑥甘露泉
位于寺院东北里许,有“灵岩第一泉”之称。于悬崖壁立、杂木丛生处见一石窦,泉水以露珠般泄出,叮咚作响,清冽甘美,故名“甘露泉”。僧人常于此汲水煮茶为炊,入夜,也常于此说法论经,“清凉境界”为灵岩八景之一。

⑦袈裟泉
位于转轮藏遗址东侧崖壁下,名列金《名泉碑》。因泉旁立一形似袈裟的铸铁块而得名。泉源旺盛,泉水四季不断,为寺院主要饮用水。该处危崖峭立,袈裟伴泉,池鱼戏游,曲廊环绕,别有情趣。袈裟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。

⑧积翠岩
西南为“巢鹤岩”,又名“蹲狮峰”、“晾经台”,台上有亭,亭下设石栏,可倚栏小憩览胜。这里悬岩陡立,云烟萦绕,飞鸟盘空。积翠岩之东南为狮尾峰、灵辟峰。“两峰矗立,狭通一线”,仅可容一人侧身通过。于此峡中仰望,只见蓝天一线,故名“一线天”。因处于东侧山巅,又称“东天门”、“小天门”。穿过一线天,便为灵岩山北麓,北魏法定禅师曾于山阴渍米峪建神宝寺。如今寺已湮没,仅为遗址。一线天南约1公里处的山峰下,有孤石耸立,相传为朗公之化身,故称“朗公石”。

⑨飞泉
位于灵岩寺崇兴桥南里许,因泉水从崖壁缝隙中泄出,故名。又因泉水沿壁滑下,石润水滴,又称此处崖壁为“滴水崖”。因每遇霞光照来,颗颗水珠流光溢彩,乾隆帝取其名为“雨花岩”,并写有“未见飞空天女散,落来岩际尽天花”的诗句。由于景色壮美,古时列为灵岩八景之一。
灵岩寺景区石中含窍,地下藏机,泉水飞瀑不胜枚举。除卓锡泉、袈裟泉、檀抱泉被列入济南七十二名泉外,双鹤泉、白鹤泉、甘露泉、饮虎泉、上方泉、飞泉、黄龙泉、朗公泉亦被载入济南名泉之列。

⑩袈裟泉
位于转轮藏遗址东侧崖壁下,名列金《名泉碑》。因泉旁立一形似袈裟的铸铁块而得名。泉源旺盛,泉水四季不断,为寺院主要饮用水。该处危崖峭立,袈裟伴泉,池鱼戏游,曲廊环绕,别有情趣。袈裟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。

交通

去灵岩寺的交通非常不方便,目前只有一趟从长清区至灵岩寺的直达巴士,每天只有一班,早上6:50在长清区灵岩寺旅游区管委会发车,抵达灵岩寺停车场。返程车17:00从灵岩寺开出。
这样时间会比较不自由,还有在济南火车站坐去泰安的大巴,在灵岩寺广场下车,票价约25元,然后打车抵达灵岩寺,打车路程约10分钟。

美食

灵岩特色名吃不胜枚举,如灵岩山蝎、灵岩山菊、野兔、山獾、松莪柴鸡、灵岩香椿、糖酥煎饼等数十种野菜野味,天然味佳、久负盛名。

气候

灵岩寺周围的山岭,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,下层叫结晶基底,是距今24一26亿年的太古代晚期侵入形成的中粗粒片麻状二长花岗岩;上部称沉积盖层,为距今6亿年的古生代寒武纪沉积形成的灰岩和页岩,不整合覆于结晶基底之上,成为山岭的主体。

灵岩山是泰山十二支脉之一,主峰海拔668米。灵岩山原名方山,因山顶平坦,四壁如削而得名,又因山形似玉玺,亦称玉符山。山之阳,是满月葱茏的灵岩峪,曲折起伏的山峦向东西两侧延伸,灵岩寺就座落在这翠谷之中。

建议游玩时间:2-3小时

关于我们  |   法律声明  |   人才招聘  |   友情链接  |   联系我们
好客山东 泉城济南 支付宝快捷支付 微信安全支付 明择荣升4A旅行社 品行世界_明择专题
©1999-2024 济南明择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| 营业执照 | 经营许可证编号L-SD-CJ00008 | 鲁ICP备09010554号-2 | 鲁公网安备 37010502001130号
质量监督电话:0531-88556679 | 传真:0531-88580072 | Email:info@mingzer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