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林寺,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嵩山五乳峰下,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,中国佛教禅宗祖庭,有“禅宗祖廷,天下第一名刹”之誉。少林寺属国家5A级旅游景区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少林寺、“天地之中”等8处11项历史建筑列为世界文化遗产。
少林寺有少林寺院、塔林、达摩洞、初祖庵等景点,更拥有传承千年的少林“禅、武、医”文化。
嵩山少林寺建立于北魏太和十九年(公元495年),地处中原腹地,与古都洛阳隔山相望。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,在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。少林寺因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,号称“天下第一名刹”。
少林寺在全球近5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文化中心。旗下拥有少林寺药局、少林寺食品发展有限公司、少林寺拳法研究会、少林武僧团、少林寺红十字会、少林书画研究院、中华禅诗研究会、少林寺慈善福利基金会、少林影视公司等机构。
2004年,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众议院通过决议,把每年的3月21日定为“嵩山少林寺日”。
少林寺现任方丈为中岳嵩山少林禅寺永化堂上传曹洞正宗第47世、第33代法嗣(宗承西来堂)释永信。

殿堂
山门为少林寺大门,1735年(清雍正十三年)修建,1974年重新翻修。山门上方横悬康熙御题长方形黑金字匾额,上书“少林寺”三字,匾正中上方刻有“康熙御笔之宝”六字印玺。山门前有石狮一对,雄雌相对,系清代雕刻。山门的八字墙东西两边对称立有两座石坊,东石坊外横额:“祖源谛本”四字,内横额“跋陀开创”;西石坊内横额:“大乘胜地”,外横额:“嵩少禅林”。山门的整体结构配置高低相应,十分和谐。
天王殿,位于碑林的尽头,以供奉象征“风、调、雨、顺”的四大天王而得名。该殿红墙绿瓦,斗拱彩绘,门内隔屏前左右各有一尊金刚塑像。
在山门和天王殿之间,有一条长长的甬道,道路两旁就是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碑林。这里共有20多通历代石碑,如“宗道臣归山纪念碑”、“息息禅师碑”等。在道路东侧有一长廊,廊内陈列有从唐代到清代的名碑100多通,有碑廊之称。
大雄宝殿是寺院佛事活动的中心场所,与天王殿、藏经阁并称为三大佛殿。原建筑毁于1928年,1986年重建。殿内供释迦牟尼、药师佛、阿弥陀佛的神像,殿堂正中悬挂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“宝树芳莲”四个大字,屏墙后壁有观音塑像,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像。整个建筑结构合理,雄伟壮观,气宇轩昂。
大雄宝殿前两侧的建筑为钟、鼓二楼,东南为钟楼,西南为鼓楼,原建筑毁于1928年的兵火,1994年进行了重修,它们是寺院的固定建筑。“晨钟暮鼓”是寺僧起居和进行佛事活动的一种信号。
钟楼前碑刻为《皇帝嵩岳少林寺碑》俗称《李世民碑》,刻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(公元728年)。正面是李世民告谕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,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战功,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亲笔草签的“世民”二字,碑刻“太宗文皇帝御书”七个大字系唐玄宗李隆基御书。背面刻的是李世民《赐少林寺柏谷庄御书碑记》,记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,也是影片《少林寺》拍摄的历史依据。
大雄宝殿东侧的殿宇是紧那罗殿,重建于1982年。
大雄宝殿西侧与紧那罗殿相对的是六祖堂。殿内正面供奉的是大势至菩萨、文殊菩萨、观音菩萨、普贤菩萨、地藏菩萨,两侧供奉的是禅宗初祖达摩、二祖慧可、三祖僧灿、四祖道信、五祖弘忍、六祖慧能,人称六祖拜观音。六祖堂的西壁是大型彩塑“达摩只履西归图”。
千佛殿,位于立雪亭后面,又名毗卢殿,是寺内最后一进大殿。殿内的壁画非常有名,是少林寺壁画中的珍品。大殿背面及东、西两墙壁上都绘有彩色壁画,最著名的有“十三棍僧救唐王”、“五百罗汉毗卢图”,色彩艳丽、构图和谐,衣袂飘飘,展示了唐代壁画的极高水准。殿内正中还供有毗卢佛铜像和白玉释迦牟尼像。
.藏经阁,又名法堂,明代所建,毁于1928年,1994年重建,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。内供少林寺的一位缅甸国弟子于1996年揖赠的汉白玉卧佛像一尊。在藏经阁月台下有一口大铁锅,明代万历年铸造,是当时少林寺和尚用来炒菜用的小锅,少林寺当时的昌盛与繁荣可见一斑。
藏经阁东西两厢分别是东禅堂、西客堂,东禅堂是供僧人坐禅的地方,西客堂现为接待宾客及佛教徒皈依的场所。
方丈室,是寺中方丈起居与理事的地方。乾隆十五年(公元1750年)9月30日,清高宗弘历游少林寺时即以方丈室为行宫,故又称“龙庭”。该室初建年代约为明初,经历代维修,现存建筑为清代遗物。今室内正中置1995年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时信徒赠送的鸡血石“佛祖讲法”浮雕,北壁内侧置少林寺传代世系谱。
廓然堂又名官厅,《少林寺志》云“廓然堂旧在方丈东,南向。明巡抚蔡汝南建,沈荃题额,今废”。今门额改题“静中静”,为少林寺二十九代方丈行正法师(1914-1987年)圆寂前久居之所。
方丈室正西为方丈退居,坐北向南,面阔三间,出前廊,为硬山式建筑。方丈退居是离任后的方丈住所。退居室前有对联“少室山下禅林静,五乳峰前钟磬悠。”
东寮与西寮,在方丈院东、西两侧,为方丈院的东、西厢房,各为面阔五间的硬山式出前廊建筑,是常住执事僧起居和处理佛事活动的场所。
钟楼和鼓楼,坐落在大雄宝殿的两侧,东面为钟楼,西面为鼓楼,两座楼均有四层,造型巧妙,巍峨雄伟,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珍品。原建筑毁于1928年。后来在1994年和1996年,当地政府按照两楼原先的样子重新修建,沉寂近70年的晨钟暮鼓,又重新在中原大地回荡。
此外还有斋堂、僧舍、禅堂、练功房等,但尚不对外开放。
相传达摩祖师从海上经广州、南京,然后“一苇渡江”来到嵩山,在少林寺广召信徒,弘扬佛法禅宗,从此确立了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的地位。到了唐代,少林寺又因一段“十三棍僧救唐王”的故事而声名大振,在唐王的特许下,少林寺可以拥有僧兵,自成体系的少林武术于是成为中华武术的代表之一。
另外在少林寺大门口还有一座少林武术演义馆,里面有武术表演,表演时间为整点:下午2点、3点、4点、5点;每场表演30分钟。
达摩亭,又称立雪亭,建于明代,1980年重新修缮。相传这里是二祖慧可侍立在雪地里向达摩祖师断臂求法的地方。殿内神龛中现供奉达摩祖师的铜坐像,是在公元1531年(明嘉靖十年)所铸。两侧分别是二祖慧可、三祖僧灿、四祖道信、五祖弘忍。龛上悬挂的匾额“雪印心珠”四字为清乾隆皇帝御笔亲题,字体遒劲,气势豪迈。此殿现为寺僧日常做佛事的场所。
初祖庵,位于五乳峰下小土丘上,据少林寺1.3公里,是宋代人为纪念“禅宗初祖”菩提达摩而营造的纪念建筑。因达摩常游化于嵩洛之间,修禅的主要方式是面壁静坐,所以此庵又称作“达摩面壁之庵”。宋代,初祖庵曾建有“面壁之塔”,塔毁额存。蔡京所书“面壁之塔”石额今存于寺内,另有古碑四十余通。1983年至1986年,初祖庵全面整修时,建围墙二百余米,恢复了完整的院落。现庵中建筑有山门、大殿、面壁亭、千佛阁等。
塔林
深山藏古寺,碧溪锁少林。少林寺景区位于嵩山西麓的少室山阴,由少林寺、塔林、初祖庵、达摩洞、二祖庵、永泰寺、少室阙等著名景点组成。四周群山环抱,溪水潺潺,翠柏蓊郁,景致幽雅,是国家旅游局首批公布的AAAA级景区。
塔林位于少林寺西侧,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,有唐、宋、金、元、明、清及现代砖石墓塔231座,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塔林。
塔林位于少林寺西约300米的小山脚下。这里是历代少林高僧安息的墓地。现恶唐朝至清朝历代砖、石墓塔240余座。1996年,少林寺塔林和初祖庵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因塔类繁多,大小参差,高低不同,粗细不一,形式多样、排列散乱,看似茂林,故称为塔林。
达摩洞
在少林寺背后五乳峰中峰上部有一天然石洞,为当年达摩祖师九年面壁处,称为达摩洞。禅宗初祖达摩于公元527年到536年在此洞面壁静坐长达9年。达摩洞面向西南,洞口用青石块砌成拱门,洞深约七米,高宽各三米余。洞内台上有石像三尊,中为达摩坐像,两侧为其弟子。据清《说嵩》记载,在洞的左上方,原有一小石塔,塔早已毁。洞内东壁题有“本来面目”四字。洞外西边石壁上有明代长恒县人苏民望题刻七绝诗一首:“西来大意谁能穷,五乳峰头九载功。若道真诠尘内了,达摩洞应自欠圆通”。另外还有“面壁洞天”四个大字。在“面壁洞天”旁,自下上穿,深陷一隙,深不可测,相传达摩洞左为“火龙洞”,在达摩到来之前火龙居于洞中,自达摩入洞面壁修行,火龙经此隙而循逃,由此崖壁被称为养龙崖。
武僧院
嵩山少林寺武僧院秉承“佛度有缘人”的禅宗佛理,打破少林功夫传内不传外的旧规,不拘一格,沿袭传统的师父综 合考核弟子的方式传授,每师只带8至15人,言传、心授、手把手授艺、因材施教、逐一雕刻、严进严出、艺成方能下山。在众多武术学校林立于登封市区繁华地的天,少林寺武僧院一脉相承的传统少林功法绝技,独有的深山密林练功环境,远离城市的喧嚣。是绝佳的习文练武之地。
其他
永泰寺,原名明炼寺,位于登封市区西北,始建开于北魏正光二年(公元521年),因孝明帝的妹妹永泰公主入寺为尼,唐代更名为永泰庙,康熙更名为永泰寺,距今已有1480年的历史。永泰寺是佛教禅宗传入中国后营建的第一座女僧寺院,也是我国现存始建年代最早的尼僧佛寺。寺内现存众多的历史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、艺术、科学价值,其中价值最高的,当属永泰寺塔,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永泰寺塔,位于寺东北的山坡上,塔因寺而得名。该塔虽然没有留下年代铭刻,然而其建筑形制具有典型的盛唐时期建筑风格。永泰寺塔系单层密檐式砖塔,平面呈正方形。塔身南面辟券门,塔身之上为11层密檐,各檐外轮廓的连线呈明线的抛物线型。其精美的造型,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唐塔塔刹中的佼佼者。
连天峰,三皇寨东峰,是少室山最高峰,海拔1512米,又名“摘星楼”。达及峰巅,无限风光尽收眼底。悬崖峻坂、断峤重峰。远眺南天,山河拱卫;东望太室,争艳夺魁;北视伊洛,白如银练;近观峰顶,林幽峰翠。云雾缭绕,瞬息万变,河山壮丽,气象万千。大有“一登绝顶众妙探”之感!
二祖庵,位于少林寺西约四公里左右少室山阴的钵盂峰顶,创建于北宋后期,是二祖慧可的后代弟子为了纪念二祖在此苦心炼魔、求得正果而修建的。二祖庵座北向南,现存大殿一座,内供二祖慧可像一尊、称为二祖殿,为硬山式建筑,面阔三间,该殿是明朝重修时建造。二祖庵地势平垣,古柏参天,环境清幽,风景宜人。
少室阙,是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。阙身画像保存较好的有60余幅,主要内容有马戏、狩猎、蹴鞠等,其中蹴鞠图就是女子踢足球。汉三阙是汉代建筑的重要遗产,距今已有1870多年的历史,它反映了汉代文化,建筑艺术,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。阙上篆刻的铭文,有秦统一后的篆书,有八分书汉隶,笔调浑圆,苍老秀劲,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,汉字演变的宝贵资料。阙上的各种线刻浮雕、图案精美、形象真切、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。反映了我国古代民俗、风情、生活状况和灿烂的文化艺术,它是研究我国汉代社会面貌和建筑艺术的宝贵财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