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阜孔庙孔庙
![]() 孔庙位于曲阜城区的中心,是我国祀孔庙堂中建造年代最早,规模最大的一座。又称至圣庙.孔子殁后,以期故居三间为庙,岁时奉祀。隋朝时开始扩建,至唐代,已有正殿、两庑等建筑30余间。北宋天禧年间建为三路布局四进院落,殿堂廊庑316间,明弘治年间奠定现存规模。1730年(清雍正八年)火后重建的孔庙“巍焕崇闳,坚致壮丽,纤悉完备,焕然一新”,正殿及其大门仿皇宫制改用黄色琉璃瓦和金龙合玺彩绘。 孔庙南北长:东侧637米,西侧651.7米;东西宽:南侧141米,中部153米;面积约9.6万平方米。共九进院落,前三进为引导性庭院,从第四进庭院起建筑增多,第六进以后分为左、中、右三路布局。整修建筑疏密有致,布局严谨,中贯轴线,左右对称。现存殿、堂、亭、门、坊等104座,466间,建筑面积达1.6万余平方米。分别建于金、元、明、清诸朝及民国时期。庙内还存有两汉以来的历代碑碣一千余块,是历史、文化、书法等研究的珍品。孔庙与北京故宫、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合称中国三大古建筑群。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。 ![]() 金声玉振坊: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:“孔子之谓集大成。集大成者,金声而玉振之也。金声也者,始条理也;玉振之也者,终条理也”。“金声”、“玉振”表示奏乐的全过程,以击钟(金声)开始,以击磐(玉振)告终。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,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。因此,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“金声玉振”。 ![]() 棂星门:孔庙的第一道大门。三间四柱火焰冲天柱式石坊,下设栅栏门,左右接墙垣。坊高10.34米,圆柱上下两节,前后石鼓夹抱,两节相交加石戗柱斜撑。孔庙设门名灵星,喻尊孔如同尊天。“棂星门”三字,系明高宗弘历题。建于明代,原为木质,清乾隆十九年(1754年)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改为石质。 ![]() 大中门:始见于金代孔庙图中,系当时孔庙大门,3间,建于金大定年间,明弘治十三年扩建为5间。今存建筑高9.42米,长20.44米,宽7.49米,3门,系清代所建,清乾隆帝御书门匾。 ![]() 奎文阁:始名藏书楼,孔庙三大主体建筑之一。始建于宋天禧二年。金明昌二年(1191年)扩建,当时阁为5间,3檐。明弘治十二年扩建为7间,3檐。乾隆十三年高宗弘历题匾。古代奎星为二十八星宿之一,主文章,古人把孔子比作天上奎星,故以此为名之。奎文阁为历代帝王赐书、墨迹收藏之处,它独特的建筑结构,又是中国古代著名楼阁之一。现存建筑高24.35米,长30.10米,宽17.62米,歇山黄琉璃瓦顶。结构合理,坚固异常。 ![]() 十三碑亭: 位于奎文阁后,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,习称“御碑亭”,南八北五,东西排列。形制大同小异,重檐歇山,黄琉璃瓦顶,平面呈方形,三间见方,明间开敞,稍间砌墙。亭内存唐、宋、金、元、明、清、民国石碑55块。其中金代碑亭2座,约建于金明昌二年至六年(1191年—1195年)的大修工程中,是孔庙现存最古老的建筑;元代碑亭2座,分别建于元大德六年(1320年)和元至元五年(1339年);清代碑亭9座,其中御制碑亭5座,遣官致祭碑亭4座,分别建于康熙、雍正、乾隆年间。 ![]() 杏坛: 专为纪念孔子办学设教而建造的纪念物,位居殿庭之中,重檐。内用斗八藻井,瓦用黄色琉璃,彩画用金龙和玺,规格很高。金代始建,蒙古至元四年(1267年)重修。现存建筑为明隆庆遗物,高12.05米,阔7.34米,平面正方形,四面敞开,每面3间。 ![]() 大成殿: 孔庙的主殿,全庙最高建筑,瓦色、开间、彩画均采用最高规格。殿高24.8米,宽24.85米,重檐九脊,黄瓦歇山顶,金龙和玺彩画,和故宫太和殿、岱庙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。殿基须弥座,重层石阶,两层栏杆。大殿木构架结构简洁整齐,柱网由外、中、里三圈柱列形成,外圈为28根石檐柱,高6米,环绕为廊;中圈为16根木金柱,高15米;内圈为16根木内金柱,高18米。檐柱用石,系曲阜建筑的一个特点,大成殿的石檐柱最有代表性,以整石刻成,前檐柱十根为高浮雕,直径80厘米,两山及后檐十八根雕刻技法为减地平钑,直径75厘米,图案造型优美,力法刚劲有力,是中国罕见的石刻艺术珍品。 ![]() 圣迹殿: 明万历二十年(1592年)山东巡按御史何出光为保存《圣迹图》而建,殿高12.55米,长30.69米,宽10.12米,单檐绿瓦歇山顶,圣迹图每幅约宽38厘米,长60厘米,其所表现的“圣迹”从颜母祷于尼山生孔子,到孔子死后弟子庐墓为止,是我国第一本有完整人物故事的连环画。 |